【www.jyzhk.com--教育动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品德教育初探的文章2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第一篇: 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任何时代的儿童都是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他们是真善美的榜样。人生来是善的,这是卢梭的伟大言论,而这言论如金石一般是不可动摇的真理。”孩子纯洁得就像一张白色的画布,如何在这画布上绘出绚丽的风景,这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和梦想。教育经历长期的发展和数次的变革走到21世纪,它再次被推到解决新世纪主要问题的前沿,素质教育迫切地被人们提上日程。素质教育是旨在“培养新型的智力、另类的思维,以决定人与周围环境迅速变化的现实世界在经济、技术、社会和信息等方面的关系的教育”,“他是有针对性的、由教育系统来实施的活动,其目的是在创造。它要求发扬全人类的和祖国的传统美德,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生活道路、道德、公民权利以及职业成就诸方面创造条件以实现自我”。苏联时期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走过的35年教育生涯中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和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强烈人文关怀和责任关照精神的教育思想。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公民教育理论以及精心实验而成的施教模式,都是世界教育宝库中的瑰宝。他的公民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的素质教育思想。在他看来,学生就是一个公民,作为现在的和未来的公民,就应该按照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应有的公民品质,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有自觉的社会公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等,所有的这些品质就构成了公民的精神文明素质③。这种精神文明素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重才艺轻综合能力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可贵。尤其在儿童的生命之初,就种下“精神文明素质”的种子,具有重要的社会乃至历史意义。好的幼儿教育不在于教给孩子数多少数,背会几首唐诗,而是重在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即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自我管理、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好的幼儿教育要排除功利性和片面性,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才艺训练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品行训练、习惯养成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孩子的身心正常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身心得到综合、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要做到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

  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有原则,不要溺爱。老师和家长鼓励并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说谎,懂分享,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等,让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原动力。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

  让孩子从小做起,关心亲人、关心朋友、关心花草动物,关心大自然。著名教育家苏伯明曾经说过:“善良的情感是培养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任何良好的行为都产生于善良的情感。当前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环境是孤独的,而且很容易成为全家关注的重心,所有人围着他转的焦点,孩子受到过度的宠爱,在情感上只会获取,不会给予,因此我们强调家庭中的情感教育。

  三、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和作风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的终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幼儿期属于塑造期,因而在幼儿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和家长应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幼儿在学习上养成独立思考、遵守时间、积极主动、认真踏实等好作风;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作风。培养好的习惯和作风必须从小抓起,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教育融汇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活动中。

  四、注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求同多求异少,追求标准答案,其弊端即容易使孩子缺乏创造力和缺少主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允许他“胡思乱想”,鼓励他天马行空,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五、让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并且形成的一种内在稳定的品质,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各种能力都是在做游戏的基础上进行的。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学习,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就是在自己的生长点上发展。家长和老师应该创造机会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六、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孩子的个体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老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意识,学习教育方法,获得有效经验,抓住生活点滴和细节中的教育机缘,使家庭教育达到有心而无痕的美妙境界。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深刻的思想革命。幼儿的素质教育不单是一个课堂的设计,也不单是一门课程的策划,它不是一种学校自我的活动,不是一个政策的决定;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底蕴,它需要沟通社会,它需要沟通历史,它需要一种对幼儿成长的所有环境的彻底的人文关怀和责任关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义高.借鉴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遗产促进我国学生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7(5).

  作者:殷辉娟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高区第一幼儿园

第二篇: 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幼儿园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随之农村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留守儿童身体及心理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品德现状,并提出了对幼儿园“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远离故土,加入到打工的潮流中,还有许多人走出国门,远赴重洋寻找“出路”。于是,在永春这个小县城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打工族”家庭子女,也就是“留守儿童”。我是一个农村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留守儿童”,而且人数不少。因此,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一、幼儿园“留守儿童”品德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形成所谓的“单亲孩子”;一类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其他亲属、邻里代管,形成“孤儿”。由于长时间失去必要的亲情,有的甚至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出现心理不健全状态。具体有如下表现:

  1.缺乏良好的学习榜样。

  “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需求父母为其做出各方面的行为榜样的阶段,比如性别角色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而当这种必需的父母教育缺失的话,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可能就没有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更是造成幼儿的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2.性格内向不合群。

  心理孤独是“留守儿童”的通病。由于长时间处于无限制或过多限制的情况下,多数幼儿严重缺乏社交行为能力。他们有的欠缺热情,不合群,表现冷漠;有的性情孤僻,寡言少语,独来独往。例如我班的小如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由于父母长时间出门在外,不能与之沟通,再加上代管的祖父母忽略了与幼儿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小如的性格很内向、不和群。

  3.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不懂遵守幼儿园的活动常规,喜欢与同伴争吵,争抢玩具,胡作非为;不听代管人的话,我行我素。如我班的林楠小朋友,由叔叔婶婶代管。由于代管人教育失当,林楠平时调皮,爱搞恶作剧,遇到不顺心的事喜欢哭闹,久而久之便形成独霸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这些行为使代管人乃至教师感到难以对其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但均无实质性效果。

  二、如何对幼儿园“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1.师幼互动,营造和谐、快乐的集体气氛。

  在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或娱乐活动,多创造机会让“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让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活动,使他们逐步学会与同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在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例如鼓励像林楠这样的幼儿多与爱动脑筋、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交朋友,也可和老师交朋友,说说心里话,悄悄话,使其逐步克服独霸专横、一意孤行的性格,学会与同伴相处,用爱心弥合他们残缺的心灵。

  2.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幼儿园应该多为“留守儿童”提供活动和展示的空间,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的成绩或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例如鼓励像小如这种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展示她的作品,以引起其他幼儿的关注,并提醒其他幼儿多与之交往,让小如小朋友感到自己也很棒,大家都喜欢她,从而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使其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3.适时教育,稳步提高“留守儿童”的能力和意志。

  适时向“留守儿童”提出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以促进“留守儿童”能力和意志力的发展,弥补隔代监护人因溺爱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足。例如采用轮流当“小老师”的方法,鼓励在不同方面有进步的“留守儿童”来当“小老师”。这样既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又能提高他们不同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降低他们因受教育断层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4.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幼儿园应及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随时进行观察记录,并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如小如和林楠两个小朋友就是两个不同典型的“留守儿童”性格特征,对他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方式,及时纠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幼儿园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5.做好家园联系,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家长学校,经常下乡家访,使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例如经常与小如、林楠小朋友的监护人取得联系,让监护人了解他们在园的状况,以及他们在家中的表现;家园共同配合,采取最佳的教育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他们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时间(春节)召开家长会,与父母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保持幼儿园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转变“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上,还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意志,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孩子全面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我们应为农民工子女创设教育条件,对他们应该有耐心、爱心、细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得失,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让他们得到平等的教育和关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

  [2]张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本文来源:https://www.jyzhk.com/zixun/230748/